
4月7日上午,由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匡瑛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一般項目“職校生職業精神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角”中期沙龍在理科大樓A204舉行。
與會專家和課題組成員就課題目前研究成果和未來研究方向展開了充分的討論,課題的整體架構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一是職業精神的內涵和構成;二是職校生職業精神的現狀🚶♂️;三是職校生職業精神的初步養成🧚🏽♂️。專家們對現階段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點評和討論🎤,具體聚焦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職業精神的內涵定義。專家們就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幾個概念的關系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討論,現在對精神和道德並沒有明確的區分🚼,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其實會有重疊的地方,需要做出一張圖表理清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關系。現在學校培養職業道德的比較多,進行職業精神培養並不是要打亂職業道德的體系,研究應該對現有的中職教育錦上添花而不需要另起爐竈🙆🏻♂️。此外,專家特別關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這一視角,關註當代職業精神的構成,提出我們的職業精神應基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應具有自己的特色。
二是職業精神形成的因素。形成職業精神的因素有很多,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職業精神的形成主要是在企業和社會🦡,學校在職業精神的形成和培養中起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不必承擔太多的責任,但不是無所作為。此外,采用生活歷史法🧏🏻♂️,通過訪談和錄像對勞模精神的形成和影響因素依據自己的主觀判斷提取歸納人格特質👨🏼🎀,這一做法的科學性還有待商榷。
三是學校可以采取的措施👩🏼🏫。專家認為,職業精神可以很高尚,但學校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主要是從基本規範的角度去要求,註重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以“敬業”這一維度為例,中職學生只需做到按時上班👩🦰,遵守勞動紀律和操作流程,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不必要求學生加班加點毫無怨言🚶🏻♂️,或者有什麽創造和突破😜。此外,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職業流動的增強對人的基本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要賦予學生這樣的能力🧑🏽🚀,而不能僅僅把人培養成企業的工具。
與會的專家和課題組成員通過對現階段課題成果的充分探討、互相啟發、不斷碰撞,開拓了課題研究的視角、更加明晰了課題內容需要進行深化的部分,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