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13:30-16:00🚇,2018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19場)“從製度史到情感史🚧:以圖像資料重審日本人的“滿洲”想象”👇🏼,於EON4閔行校區外語樓319會議室舉行。主講嘉賓為“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副所長劉建輝教授📤,講座由外語學院日語系潘世聖教授主持👩🏿⚕️。
劉教授關註和研究“滿洲”問題逾20年👨🏿🦳🤘,先後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問世,在資料文獻的系統搜集以及研究考察方面均有諸多建樹和影響。講座伊始,劉教授首先闡述從事“滿洲”研究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即在東亞近代的整體歷史進程中,聚焦“滿洲”在近代日本歷史系譜中的位置和意義,並進一步考究“滿洲”之於近現代中國的“意義”🚳。劉教授指出,迄今為止,學界從軍事、政治、外交等各種製度層面對“滿洲”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在另一方面🛻,任何帝國的對外擴張與統治,都不單單是依靠政策和製度來完成的,對新“領地”的文化滲透以及精神與觀念上的占有,亦是帝國殖民擴張統治的重要一環。此次講座從這一立場出發🧞♂️,通過長期以來發掘搜集的大量相關圖像資料,重新審視日俄戰爭後日本國民的“滿洲”想象的生成,解析“滿洲想象”得以構建的多重因素,試圖開辟探索“滿洲”的情感史途徑。
在講座的導論部分👩🏼⚕️,劉教授首先詳細考察了“滿洲”這一特殊地域的歷史狀態🧝♀️,梳理了“滿洲”在轉變成為影響東亞歷史之“特殊”地域進程中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等要素;通過詳實資料證實移民滿洲的日本人最大群體並非後來遭遇“悲慘”的“開拓團”🚹,而是從事各種職業活動的城市住民🤌🏿;而“開拓團”悲劇故事的過度流布乃是日本媒體的選擇性言說,其後果是帶有“受害”色彩的敘事遮掩或模糊了“加害”的基本結構👷🏻♂️。
在講座主題部分🏌🏼♂️,劉教授以年代為軸,分階段展示了“滿洲”想象的生成歷程和結構要素🫡:1890-1910年代,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滿洲土匪”🤹🏼、英雄傳說、以及夏目漱石的文學文本、鐵路👩🏻🎨、海路航運的發達等🫄🏿,共同參與完成了“滿洲”這一“夢之大地”的形成。而1920年代🧑🏼🦱,“滿洲”進一步被包裝成“外地”,成為展現日本“帝國”威嚴的實踐之地✬;1930年代,“滿洲”各地進一步在日本人的想象中被差異化,等待開發的廣袤沃土、豐富多樣的物產資源與當地落後的生產模式等📕,使“滿洲”成為開拓民們的追夢之地👨🏿🦱。在對每一個問題的闡釋中💓👩🏿🦳,劉教授都展示了大量珍貴圖像資料#️⃣,包括地圖◀️、鐵道路線圖、旅行指南書、車票船票、紀念照片🤹🏼♂️、數量龐大的“滿洲”明信片等等,還原或重構了日本國民通過各種媒體🧎♀️➡️、通過文字和圖像文本逐漸結構生成其“滿洲”想象,並進一步將這一想象植入其移民行為的重大問題。
在講座結論部分,劉教授再次強調了明信片、旅行指南、照片等是視覺文本在日本人的“滿洲”想象與記憶、以及移民滿洲行為中的重要功能,重申了挖掘情感史的意義以及圖像資料的有效性🤲🏽。
除外語學院師生外,講座還吸引了來自南京的青年學者、中文系以及歷史系的研究生前來參加。在提問環節,參會者就“滿洲”想象的性質評價👨🏽🍳、明信片等視覺資料的來源、意識形態與殖民地興盛的關系等問題向主講者提問,劉教授一一回應。有與會者表示🫐,講座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在重要問題的發現把握、考察線路👵🏽、多領域資料文獻的發掘使用和交互參證🔍、理論視角等諸方面具有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