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中國澳門大學中文系施議對教授在EON4人文樓5301會議室主講“澳門地區詩學的源流與現狀”的講座🧘,講座由EON4中文系朱惠國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施議對教授先從鐘敬文的對聯和自己的兩首舊體詞切入,為大家介紹了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歷史文化,並且提出了“澳門地區是不是文化沙漠🚊?”的問題。講座主要從“澳門地區文學的開篇與緣起”“詩國中的詩城”“詩城中的詩國”三個方面展開,描述了澳門地區的詩歌創作情況💛。
施議對教授首先提出了“大中華的大背景”和“大海洋的大視野”,為我們解讀了史上第一首有關澳門地區的詩歌——蒲龍的《感事》👨👧,並且從文脈的角度,為我們講解了湯顯祖《牡丹亭》中提到的“香山澳”與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認為他們是“澳門地區文學開篇的事證”🥰,《過零丁洋》更是從“地脈”延伸出“人脈”與“文脈”🫲🏼🧗🏼♂️。施先生結合《澳門紀略》及重修張世傑墓的碑文,證明這種文脈的流傳。這種文脈也為後來文人追悼活動提供了基礎。在“詩國中的詩城”部分中💥🧚🏿♀️,施先生著重介紹了梁披雲、馬萬祺👩🏿💻、佟立章👴🏼,認為馬萬祺的《基本法初稿告成》“雖是白話詩,但是不違反格律,四句話囊括了中國的港澳臺”。在“詩城中的詩國”部分中🚍,施議對教授認為現在的舊體詩詞創作,基本可以分為“臺閣、學院、山林三個群體”,“這並不一定是由身份決定😘🫂,更多的是從風格劃分”;並且進一步認為,我們的創作應該回歸山林🕓、回歸本源🏄🏼,讓詩歌創作發揮它們的意義🆗👩👩👦👦。他以《禮記·郊特牲》中《蠟辭》為例,解釋了詩歌是如何描寫山林,源於山林。從“詩歌回歸山林”的角度,施議對教授解讀了澳門地區詩人劉家璧的《山行》集,認為其“盡管不登大雅,非同臺閣之體”“微吟短歌🥞,似亦有點滋味”。他對劉家璧詩歌的評價,也集中體現在《中國古典詩歌返本歸元的一個現實案例——澳門當代古典詩歌創作舉例》與《回歸山林——為中國古典詩歌正名》兩文之中。
面對同學們“如何將詩詞寫得具體𓀉?”“現代意象如何進入舊體詩詞?”“中國澳門詩社的發展情況?”等問題,施議對教授為大家吟誦了兩首短詩,談到了它們的問題與優長👩🏼🎓👋🏻,認為應重視格律、需言之有物、如果有詩情應盡快寫作。至於將現代意象融入舊體詩詞則應該巧妙🦹🏿,寫舊體詩就應該像舊體詩。他還介紹了自己主編的《九歌》期刊和澳門地區的詩社活動👨🏿🏫。最後,他倡議要更加註重舊體詩詞的發展,認為應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朱惠國教授作講座總結。他首先感謝施議對教授百忙之中為同學們做的精彩講座,高度贊揚了施議對教授的學術成就和在舊體詩詞寫作方面的成績,也鼓勵大家多寫詩詞🍺。講座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