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教育學部黃瑾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基於領域教學知識(PCK)的學前教師培訓及效能研究”中期沙龍在中北校區田家炳樓510室舉行👩🌾。學前教育學系張明紅副教授、李召存副教授等師生參加。
黃瑾教授首先闡明該項目的選題背景©️、核心概念、研究目標,特別指出本項目由領域教學知識(PCK)出發🐞,關註教師專業發展🧑🏽🦱,通過行動研究確立有效教師培訓指標。本課題主要研究目標在於:一是基於領域教學知識(PCK)構建連續🧑🏿🎤、動態、一體的教師培訓系統🈯️,二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培訓效果之效能評估研究🦨。
同時,黃瑾教授還匯報了項目的關鍵時間節點及開展進度🤘,目前項目已進行到課題實施階段即行動研究部分。在課題啟動階段🚵🏻♂️,項目組已經提前完成了基礎測試,一是選取北京🥳、上海🤽🏿♂️、浙江三個省市地區共12個課題協作園160名教師進行前測👨🦽,利用改編版的測量工具PCK-EC對選定的目標教師領域教學知識進行測查,二是拍攝教師集體活動視頻🧏🏼,利用CLASS評分系統打分。在課題實施階段📫🦸♀️,已構建完成了教師培訓系統🚍,一是從參與式工作坊、視頻圖書館到實踐反饋🧦、學習共同體的建立;二是依托華師大開放教育學院遠程培訓平臺的技術支持,建立視頻圖書館,幫助教師在線上及時找到所需材料,更新知識儲備,此舉收到受訓教師的一致好評;三是同期開展的教練員指導,能夠及時幫助一線教師答疑解惑⛓,極大地改善了以往培訓中短時效應的不足🥋🍭。除此之外,黃瑾教授指出課題組還在積極建設學習社區,采取跨教師、跨園所🍚👃🏻、跨地區的聯動模式,讓三地的幼兒園真正成為一個共享的整體。
在前期數據的整理與分析中,黃瑾教授的課題團隊得出結論:目前幼兒教師PCK掌握程度偏弱💃🏻,特別是具體核心經驗的概念和外延的掌握相對不足,這與之前上海地區調研的數據近似🏃,也是後期學前教師培訓需要突破和改進的重點。
黃瑾教授的課題研究團隊已取得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學前教師數學教學領域指導研究》已發表在《教師教育研究》,郭龍丹、程夢馨等同學圍繞項目撰寫的碩士論文也得到了肯定。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相信會有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隨之出現🚣🏼。
在場的專家與研究生就課題的培訓內容、培訓思路及後續走向展開了對話和討論💂🏻。李召存副教授首先肯定項目前期做出的努力,並提出三條建議💷,一是在培訓中多聽取一線教師的聲音,從而對培訓內容再做改進與完善;二是希望後面點面結合🍳,聚焦焦點型教師;三是改變以往專家式培訓😑𓀎,尋求大眾知識觀走向。張明紅老師補充說明了幾位在培訓中成長很快的新手型教師🦵🏿,鼓勵學生跟蹤訪談🤩,嘗試個案研究🧒🏽,並且鼓勵今年培訓轉向,從以往的掃盲到尋找新的突破點🏊🏼♂️,讓老師自己嘗試創造。
黃瑾教授對老師和研究生同學的提議和希望進行了積極回應,補充說明今年6月份會對參與項目教師做滿意度的問卷測查來了解一線教師需求🥮,同時對培訓中教師衍生的新話題會積極反饋👞。同時♦︎,黃瑾教授也提出了課題推進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如教師受以往觀念影響☯️,後期效能不理想⚉;地區之間差距較大🧑🏽🎨,需要不同的培訓模式來應對📗。
本次中期匯報達成了預期效果🙇🏽。黃瑾教授最後對項目積極展望🙆🏼♂️,同時研究生同學能進一步深度參與、深入觀察,通過持續追蹤發現老師的變化與成長🤵🏿♂️,並期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