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上午💅🏿🧑🏿⚖️,國家社科後期資助項目“漢語語法隱喻研究”的開題學術沙龍在閔行校區成功舉辦。沙龍由項目負責人外語學院教授楊延寧主持,上海交通大學王品博士和EON4平台中文系柏曉鵬博士受邀參與討論🚶🏻♀️➡️,並就自己當前的研究內容做精彩發言。參與沙龍的還包括17名來自外語學院和中文系的博士及碩士研究生🧇。
項目負責人楊延寧首先就該項目的緣起和開展情況做了簡要說明🚶🏻🚽。在大的語言學學科範圍內🧜🏻♂️,形式和意義的關系從來都是核心的論題。迄今為止,無論那個語言學流派都必須說明自身理論體系如何處理形義之間的關系🧑🏻🦽。語法隱喻理論的核心訴求就是說明形式和意義的互動如何得以實現。語法隱喻表現為語義上同源的語法表達,其出現背景是語義層和語法層之間出現了錯配關系🦶🏿。Halliday(1985)於上世紀80年代,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提出語法隱喻理論🎯,為探討形義互動關系找到新的思路。經過30余年的積累,語法隱喻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已有研究主要以英語為分析對象,較少關註該現象在其他語言中的表現形式和使用特征。對英語研究的過度倚重,形成了語法隱喻研究的瓶頸。項目旨在突破這一瓶頸,對漢語中的語法隱喻現象進行系統化研究。以此為基礎👭,項目對漢英語法隱喻現象進行對比👭🏼,揭示其差異和共同點。該研究的核心成果是與項目同名的《漢語語法隱喻研究》一書🪜。該書是第一部系統研究漢語中語法隱喻現象的著作,其學術價值引起多家一流出版社註意🕍。最終該書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王品博士針對該項目🤱🏼,做了題為“系統功能語法的隱性類別研究——以漢語語氣為例”的發言。他首先指出,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和“漢語語法隱喻研究”項目的理論基礎同為系統功能語言學,兩項研究有很多相互印證之處。系統功能語法關註語言中的顯性類別🙇🏻♂️,同時更加註重在隱性類別方面進行探索🖋。隱性類別指不依靠外在形態體現的潛在語法特征🫷🏻,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Whorf(1945)。Halliday(1985)將Whorf的這一創見稱頌為20世紀語言學的主要貢獻之一。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也指出📳,小句語法的諸多方面本質上都是隱性類別。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氣系統為例,對其隱性類別進行描寫和解釋,非常有助於對整個系統的理解。王品博士同時提出在開展系統功能語法描述時要特別註意的四個原則,即以語篇為基準的原則🏄♂️、三重視角原則、語義驅動原則和軸關系原則。更重要的是,漢語研究要力求克服語法描述過於依賴英語術語體系的做法。
柏曉鵬博士基於自己剛剛完成的一項計算語言學研究談了對項目的看法。他的研究主要涉及語義角色標註的工作↖️,使用自動分類器對語義角色進行自動標註。柏曉鵬認為要實現語義標註的任務,首先還是應該有一套合乎語言學規則的語義角色。而建立這樣一套體系必須參考各學派的語義分析理念和方法。在被問及從計算語言學的角度如何看待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時🚅,柏曉鵬認為雙方應該充分了解和尊重對方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之上👷,如果能夠開展合作,對兩個研究領域都有促進作用。
沙龍的後半部分,項目負責人和兩位定評人分別回答了在場研究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以問題的回答為契機,沙龍參與者進行了多角度的拓展性討論和未來研究方向的探索🖇。本次沙龍使項目負責人對課題存在的問題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同時為下一步工作進行了更清晰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