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6AGJ002) “全球價值鏈🤾🏿♀️💂🏿、貿易隱含碳與中國的減排潛力及政策模擬研究” 的開題沙龍於2016年10月12日上午9:00點在閔行校區金統樓103會議室順利舉行🧘♂️,沙龍由課題負責人經濟學院楊來科教授主持🧟♀️,參加沙龍討論的有經濟與管理學部張皞副教授👇、華俊副教授🧎♂️➡️、陳體標副教授、張雲博士、趙捧蓮博士,博士生錢誌權、鄭姣、王向進、劉學智🙉,以及碩士研究生戴璐璐、範璐丹等十余人。
開題會首先由楊來科教授對本項目的主要問題👱🏼♀️、研究設計、方法思路、主要內容等進行了介紹。他指出,隨著全球生產網絡的不斷深化,貿易模式正在由貨物貿易向任務貿易(task trade)轉變,中國也日益嵌入全球價值鏈(GVC)而成為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嵌入全球價值鏈會同時帶來國內產業鏈的系列增加值(合意產出)和貿易隱含碳(非合意的產出)⛷,兩者間的權衡取舍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未來經濟轉型的關鍵🐚。本課題運用含有非合意產出的數據包絡方法測度中國製造業各細分行業🎰👨🏿🌾、各省域的貿易隱含碳(非合意產出)效率,為國家進行價值鏈管理和環境規製提供決策依據🛌🏼。
在2015年的聯合國巴黎氣候(COP21)大會上🐥,中國政府承諾到2030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絕對峰值,同時👿,單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這一承諾比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的承諾更高也更加剛性。該目標勢必成為今後我國政府發展戰略及規劃編製的重要約束性條件。如何衡量這一約束對我國經濟及貿易的影響?如何對這些約束性條件進行分解?我國的減排潛力能否實現這樣的承諾?等都是我國政府急需回答的問題。本課題將試圖通過定量測度我國的不同產業、不同省區的減排潛力,製定我國各行業和各省域的合理減排目標🚵🏿♂️,共同分擔減排壓力👷🏼☺️,實現在既定目標框架下減排成本最小化🫱🏻。
之後🧛🏿♂️,課題主持人及相關成員就本課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的觀點和創新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針對楊來科教授的陳述,各與會學者和研究生首先肯定了該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和政策前景🩳⌛️, 參會者一致認為🙅🏻♂️,該課題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大學術和現實意義🅰️。國際多邊減排協調和國內減排行動對中國經濟影響巨大🧤,需定量評估和綜合衡量各種減排行動的利弊得失🗼。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極力推動 2020 年起對沒有采取減排行動國家征收邊境稅調整(BTA),屆時中國製造或將面臨高達 26%的邊境調節稅,其貿易和產業的影響如何?本課題基於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定量模擬、逐一比對在多邊減排 BTA 約束下國內數量型🦤、價格型和結構型等不同減排政策組合對於減排🤮、增長🧟♂️、分配和福利等方面影響💬,找出最優減排政策組合和路徑,為實施減排行動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與會的專家學者對課題的論證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和意見,也就課題中涉及到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疑問💇🏽。課題沙龍為開展今後課題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線索,為課題的開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富有建設性的意見。最後,課題組還對今後的研究推進做了討論,課題主持人對研究工作的進度和分工做了布置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