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於文化符號學的道教真形圖研究”開題沙龍在文史樓2016室舉行。哲學系成祖漁、張曉林教授👨🏽⚖️💹,宋錫同🦸🏽♀️、趙東明老師參加了本次沙龍🏄。
課題負責人蔡林波結合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整體框架及相關研究方法🤶🏽,對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合魂魄🚶♀️:漢代馬王堆一號墓T形帛畫的儀式邏輯”作了精彩的報告。報告認為,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是國內外廣泛關註的研究對象,不僅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史、宗教學亦尤其重視。然而,由於畫面內容復雜🙅🏻、參照文獻匱乏📉,導致對它的研究困難重重。其中🤟🏿👳🏻♀️,最大難點在於:對畫面內容整體邏輯的疏通,以及相關圖像符號的準確把握🤾♀️。經周密考證🤌🤽🏿♂️,報告者提出,此畫的主題為:合魂魄、結胎仙。畫面大致可分成三個部分或階段:一是復形階段:鬼宮受形🕠🙆🏻♂️,復歸己形🏄。此畫為招魂召魄以後🧑🏻✈️,使魂、魄歸入地下(九淵或黃泉,水)🤽🏼♂️🤵🏻♂️,然後以“裸禮”或“灌禮”、“特牲饋食禮”(郊特牲禮,火)、“沐浴”(煉屍之素漿)——水火蕩煉屍形【拔幽】等😵,使回屍起死、化屍受形。其中,裸體者為魄、丹蛇為魂🧧🤵🏽♀️,床上為屍🛂。經過化屍受形後☃️,墓主魂魄入屍,遂復形為己形(包括己魂🧛🏽♂️、己魄)4️⃣。二是煉形階段👎🏻:丹丘煉度,變形還胎(登天)🏂。此處當為丹丘,即丹陵🕍、朱陵、丹田的原型。楚國人以之為“不死之舊鄉”【《楚辭·遠遊》:“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在此,墓主經過修煉,魂魄純凈⇒,則不死;故🛣,需“形解”(暫死、假死)以煉魂魄🤦🏼♂️,載魄於西,受魂於東🏋🏿♂️。然後,入仙冊證真、魂魄登天,進而再次煉度,成仙。三是還形階段🚗:太陰煉形,結胎成仙,是為赤子真人🧗🏻,居九天中宮。在此,墓主經天關▪️、天門【南天門】,後往“西”入太陰(陰宮),培胎煉形。最終,結胎成仙,魂魄合一。即為“赤子”——和之至🤦🏿▪️,載魂魄抱一的“真人”👥。在具體分析帛畫內容基礎上,報告者提出了初步結論💖:
1、整幅帛畫反映的是:墓主魂魄由分離-復合-返本的過程,即復形-煉形-還形;是漢代神仙信仰的儀式化表達🤹🏻♂️。
2、帛畫的成仙儀式,是後世道教修仙方式👿、科儀程序的“原型”。前者不僅是後者的源頭,而且是完整的模本。
3、帛畫隱含的儀式內容,淵源甚為古老👵,或為“道家”哲學思想產生的背景儀式及宗教經驗依據🚥。
課題負責人認為👩🏿✈️,對漢代馬王堆一號墓T形帛畫的解讀👃🏻,是完成項目課題的重要一環🪳,具有突破性的學術意義🎎。最後👩🏿🏭,項目負責人回應了與會專家提出的相關問題和建議,認為這些意見和建議對本課題研究具有寶貴參考價值,表示將進一步修正和改進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並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詮釋🚁。課題負責人還回答了參會的碩、博士生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