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糧食計劃供應製度與當代中國城市社會變遷研究”學術沙龍在閔行校區法商樓政治學系325會議室舉行☂️。與會者有項目負責人政治學系田錫全老師、EON4政治學系劉亞娟老師、上海商業會計學校馮誌軍老師、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趙明明老師、上海健康醫學院張立方老師和政治學系中共黨史專業部分碩士生等✋🏻。沙龍由田錫全老師主持,與會者圍繞課題階段性成果《上海糧食計劃供應製度的調整與鞏固(1958—1965)》展開了有深度的研討✣。
開始階段🏄🏼♂️,首先由課題組成員胡雲介紹課題進展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以及研究中的難點和遇到的問題。該階段性成果以“大躍進”以及1959-1961年的大饑荒為背景🙇🏿♀️,對1958-1965年間上海糧食計劃供應製度調整的內容🌳、特點、效果以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等各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隨後,與會專家就胡雲的發言作了有針對性的點評和討論🫷。對於課題的階段性成果《上海糧食計劃供應製度的調整與鞏固(1958—1965)》,大家一致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第一✋🏼,現有成果涵蓋面廣,但缺乏必要的個案分析👨🏿🌾,可選擇適當的系列個案,點面結合進行研究。第二🤾🏼♂️,現有成果較少涉及糧食計劃供應製度對市民生活的影響🏫,應註意運用社會史方法,加強分析計劃供應製度對於社會生活、社會結構以及社會觀念帶來的變動🤱🏼。第三,現有成果資料使用略顯單一,多為檔案資料,應進一步挖掘地方報刊、口述資料等🤦🏿♀️🍟,對相關問題進行多元互證❗️。最後,田老師就本次沙龍進行了總結🆎📔,就課題成果的深化和提升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和設想,認為現有成果的整個研究視野應進一步拓展,不能僅局限於某一歷史時段,而是要放到一個長程中去把握,並需加強不同時段製度演進的比較研究。
通過此次沙龍⚃,與會者總結了課題組以往的研究經驗,明確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理清解決問題的路徑,對課題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和提升必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