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美國文化冷戰與波匈事件研究”在閔行校區人文學術沙龍舉行。沙龍由項目主持人趙繼珂主持,社科處王同彤老師、歷史系鄧峰教授、梁誌教授🖐🏼、崔海智副教授以及歷史系柏友春🧔🏻♂️、段彬🌉、宋浩波等多位碩博士生參加了此次沙龍。
沙龍分為兩個部分✊,首先項目負責人向與會人員簡單介紹了該項目的研究進展、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以及結項書稿的整體框架內容。截至到目前🗡,該課題已經發表三篇中期研究成果,並系統性地翻譯了美國新聞署與波匈事件相關的檔案資料總計25萬字左右💂🏼♀️,同時還搜集了有關自由歐洲電臺/自由電臺的檔案資料總計200多份,其他中文檔案資料20多萬字,這些檔案資料基本可以滿足課題研究的需要。接下來課題負責人重點就課題結項書稿的框架向與會人員進行了介紹。
沙龍第二部分🥨,與會人員就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展開了深入探討,並就課題的後續研究向課題負責人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建議。社科處王同彤老師對該課題的選題價值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該課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借鑒價值並且內容比較吸引人,建議課題負責人進一步理清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並建議課題負責人在做好結項書稿撰寫工作的同時,圍繞課題相關研究內容撰寫幾篇智庫報告。梁誌教授建議應該將書稿題目改為波匈事件與美國文化冷戰研究🔣,提議在對波匈事件與美國文化冷戰關系進行考察時🦸🏽♂️,可以考慮將之放入到長時段的考察範疇下來重新加以審視📵,將諸如1953年東德事變和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機中美國文化冷戰的表現同波匈事件期間美國文化冷戰的表現加以比對研究⛑,更好地深化研究的深度,此外👷🏻♀️,梁誌教授還提到不要人為將該事件與當前的中國外宣工作等內容相聯系,而是應該從史學視角出發,重點總結美國的經驗教訓♦️。鄧峰教授提出書稿還應該適當增加部門美國決策層面的內容🙏🏿,考察美國決策層在應對波匈事件過程中是如何看待文化冷戰的相關內容;同時建議對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一些私人媒體報道該事件的相關內容加以關註。崔海智副教授則重點從俄文檔案的角度描述了蘇聯人當時如何看待和評估波匈事件的相關內容,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俄文檔案搜集渠道信息🦶🏻。此外,歷史系碩博士生柏友春👳🏽♀️、段彬等也就書稿框架內容提出了他們個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最後🍫,課題負責人對本次沙龍活動做了總結👨🏽🏭,感謝大家為課題更好開展積極建議獻策,表示在以後的研究過程中將會認真思考和借鑒這些建議意見,同時將會根據預期研究計劃💀,推進後續研究工作有序開展,爭取可以保質保量的按時結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