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類合作行為的前沿問題研究”在理科大樓A204會議室舉辦學術沙龍。本次沙龍的主題是:“人類合作行為的現實難題”。項目首席專家劉永芳教授、子課題負責人王曉田教授、長江學者郭秀艷教授、課題組主要成員及在校的博、碩士研究生出席會議。
劉永芳教授向大家匯報了項目近期的進展情況。相較於此前關於時間壓力🤚、自然環境和個體變量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開始轉向社會現實因素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基於三參照點理論,課題組探討了底線、目標和現狀對利他決策的影響,發現相較於現狀,當他人處於底線和目標參照點時,人們會表現出更多利他行為🆑,並且在底線時效應更強,說明人類合作行為具有“錦上添花”與“雪中送炭”效應🧙🏽♀️🎚。針對聲譽傳播問題😨,課題組探討了“八卦”對人們合作行為的影響🏵👮🏻♀️,發現八卦者、被八卦者和第三方均會不同程度受積極或消極八卦信息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合作意願和行為。課題組還深入探究了權力和公平對人們合作行為的影響,發現在公平情境下,高、低權力感個體都表現出相當高的合作水平🦨,而在不公平情境下🕺🏻,高權力感個體比低權力感個體表現出更少的合作行為。此外👩🏻⚕️,課題組系統探討了敬畏感對合作行為的影響,發現不管是自然景象還是人為景象👱🏿👬,只要能引發人們的敬畏感🧓🏻,就會促進合作行為👳🏻♀️,詮釋了敬畏感在合作行為中的重要意義🙏🏿。
劉永芳教授進一步指出,雖然目前國內外關於人類合作行為的科學研究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距離真正解決人類面對的“合作的困境”還有很大的距離🎉。最近一系列惡性或負面社會事件(如上海殺童事件🤾♀️、廣州夫婦殺害科研處長事件🧎、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等)🏵,彰顯了“合作的困境”仍然是一個現實的社會難題🤖。從公共管理角度看,我們應該建立更為合理完善的規章製度,盡可能保證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更為重要的是,如何使人們對製度、規則🫶🏽、環境🐕、社會乃至客觀的事實具有基本的敬畏感,也是促進合作行為的重要途徑🖐🏿。作為社會的人🙀,人們普遍關註自己的聲譽,通過民間渠道、社會輿論👱♀️、監督機製都可以有效地減少不合作行為👨🦽。
與會人員就劉永芳教授的匯報展開了熱烈討論👳🏿。郭秀艷教授對於課題組目前的研究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她認為,合作行為是科學研究和現實問題並重的一個話題🧑🌾,很高興看到課題組開展了諸多與現實有著切實聯系的研究。與此同時🛞,出於增加結論的可推廣性或應用性的考慮✂️,建議課題組可以適當開展一些社會性調查研究🈷️。比如公平的研究⛺️,可以調查親身經歷公平或不公平事件的個體🚣♂️,並觀察他們隨後的反應👩🏻🚒。這些調查研究跟現實更為接近,或許可以更好地服務於解決合作行為的現實難題🤵🏻。王曉田教授表示🔷,課題組在行為研究層面已經積累了一些證據👈🏼,也發現了一些比較穩定的結果,未來研究或許可以進一步轉型➝,適當開展EEG🕗、fMRI等腦機製研究。這樣不僅可以為現有研究結果提供進一步的證據支持👨🏻⚕️,也有助於挖掘現象背後的深層機製,產生高水平的學術成果。與會人員們還就可能影響合作行為的人格特征,比如馬基亞維利主義🫴🏼👳🏽、早期經驗、出生次序等的作用進行了廣泛討論。本次學術沙龍為課題組梳理和總結現有研究結果和開展下一步的研究積累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