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系宗教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期沙龍舉行

    發布時間:2018-09-24瀏覽次數:30

    2018年6月8日下午3點,哲學系宗教學教研室於閔行校區人文樓2102會議室舉辦了宗教學沙龍📭,沙龍由宋錫同副教授主持,張曉林教授、成祖漁教授、宋錫同副教授、張纓教授、趙東明老師及哲學系相關專業的博士碩士參加了本次沙龍。沙龍上🩵,張曉林教授、成祖漁教授↙️、宋錫同副教授、蔡林波副教授分別對其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做了匯報🧑🏻‍🚀🥢。

    張曉林教授對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督教對譚嗣同《仁學》基本概念的影響研究”做了關於仁學的思想來源的報告。張曉林教授認為,《仁學》思想來源復雜⚇,根據譚嗣同的自述🏋🏽‍♀️🪐,不僅有中國傳統諸家思想,如儒🛄、道、佛☣️、墨思想成分🍆,而且雜糅西學、西教。具體言之,中國傳統思想來源有船山學、張載學,有墨學,也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維新派師友的啟蒙思想,佛學界師友如夏曾佑🧪、吳雁舟🦒、楊文會等的佛學思想;西學西教則包括西方自然科學和基督教🏂🏽。上述思想來源在《仁學》基本概念的構建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仁”概念,即是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愛等融合的產物。

    成祖漁教授對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海上絲綢之路與佛教文化”做了報告📈。成祖漁教授首先介紹了該社科基金研究內容和進度,然後重點介紹了他近期研究成果—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與商人。作為古代中外交通的主幹線,無論是北方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與佛教存有密切的關系—不但把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而是把中國佛教倒流至印度及其它亞洲地區👴🏻。成祖漁教授從歷史角度,介紹和分析了絲綢之路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起到的作用📒🆑,同時論證佛教傳播促進了絲綢之路上中外貿易往來、文化交流🧑🏻‍🦱、以及邦交友誼🤓。成祖漁教授具體地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例,進一步論述佛教傳播與中外經貿文化往來之間的關系📄,並且論證了佛教最初由來往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商人傳入中國👨🏻‍🔬。成祖漁教授認為,這一歷史現象並非偶然,其主要原因即佛教思想和傳統對商人及其商貿行為不但加以肯定🅿️🈸,同時預以鼓勵💆🏻‍♂️。就此,成祖漁教授作了如下介紹和論述:一方面♘,佛教平等、自力思想打破印度婆羅門教等級森嚴的種姓製度🧖,得到當時社會地位低下、但富有經濟實力、從事商貿活動的吠舍種姓的好感和支持;同時🙅🏽‍♂️,古代商人為了牟取利益,遠走他鄉,不辭千辛萬苦🌑、必須克服重重困難🚴🏽,佛教也為他們提供了精神支柱乃至方便。另一方面🕉,佛教布施和功德理念,提昇了商人贊助僧團或僧侶個人的自覺,傳播佛教♚、贊助僧團成為佛教商人經商賺錢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在經商的路上,商人們自覺成為佛教傳播者—走到哪裏就把佛教帶到哪裏。成祖漁教授以佛教文獻和歷史資料為線索,深入分析了佛教與商人之間、僧侶傳教與商人經商之間的關系。最後𓀔,成祖漁教授提出這一個問題☎️:在當代中國政府倡導一帶一路的大時代背景下🤑,佛教如何扮演推動中外經貿往來、文化交流、以及邦交友好的傳統角色?

    宋錫同副教授對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邵雍先天易學流傳問題研究”匯報了近期課題研究進程中所涉及到的朱熹易學與邵雍易學的關涉問題。其一🤜🏻,朱熹為何強調“《易》本蔔筮之書”?這是朱熹易學的基礎♙,透過此論述,他指出“《易》只是說個卦象以明吉兇而已”,強調解讀易學經傳,不應回避象數易學與占蔔起源,進而他又在此基礎上提出“《易》以蔔筮設教”🧢,主張由蔔而教,是儒家易學的關鍵進路,朱熹的儒學思想也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由此他的核心學術概念“太極——天理——天命”一脈貫穿而下;其二,朱熹推邵雍《易》為“推步之書”,沿著“太極——陰陽——天地交泰”的理路,指出人因循天道之陰陽消長⛹🏿,歷史之盛衰浮沉,便可於人世之進退取舍自如自在🔛:“順天理而事必成”🤸🏿‍♂️💩,如此以來,邵雍易學確為“易外別傳”🤘🏿,把易學向數學、天文歷法與歷史學方面推演引申📗,形成一種“推步之學”;其三🦿,朱熹對邵氏先天易學之發揮,他強調“《易》為蔔筮之書”,肯定邵雍的“畫前之易”⚡️,推崇其易學為“推步之書”🚶‍♂️‍➡️,並進而指出邵雍先天易學意在“明理”。朱熹的這種易學態度及其對邵雍易學的肯定與闡發,其規模與力度,在宋明理學史上是鮮見的。也正是朱熹對邵雍易學的推崇和闡發,為邵雍易學在後世流傳拓寬了道路。

    蔡林波副教授對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於文化符號學的道教真形圖研究做了題為“道教真形圖的藝術之維”報告😰🕯。蔡林波副教授認為🍸,道教真形圖的本質是對靈魂(魂魄)的摹畫或書寫✴️👩🏿‍💻;換言之,真形圖其實是古代中國魂魄觀的圖像化表達。究其根源,真形圖是古代中國人對靈魂進行長期探索和思考的結果。原始道教認為,人的生命本體系由魂、魄構成,二者融合一體即為“真炁”和“真形”。因此,在圖像表達上👳🏽‍♀️,真形圖表現為丹蛇青身的“形體”🥳:丹蛇是魂之像,青身是魄之像🏂🏿。這是基於對嬰兒臍帶的經驗依據和思維提煉的結果🩱:魂是呼吸之炁,輕清而遊變,屬陽🫚,故象蛇;魄是飲食之炁🤛🏻,重濁而沉下,屬陰💾,故象白色身體(後天),然嬰兒之身屬初生之體👦,故為“青身”🐘。就其圖像證據而言,這一點,在漢畫如馬王堆帛畫、洛陽燒溝漢畫中都有直觀體現🚴🏿‍♂️。更重要的是👰🏿,丹蛇青身實質上也是中國古代關於神靈和神仙的本體圖像形式,漢畫中的伏羲👨🏻‍🏭🤵🏽‍♀️、女蝸🐏、西王母📒、東王公🧑‍🧑‍🧒‍🧒、老君等大神🧑‍🍼,都以這種形態呈現。換言之,“真形”即“嬰兒”、“真人”和“神仙”的圖像本體;與此同時,“真形”本身也是“道”的圖像化和形體化表達👨‍🦽,其內涵著魂魄合一、陰陽合氣的思想本質🧑🏿‍🦲🤷🏿。如此,道教真形圖作為生命本體圖形,則邏輯地成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文化“原型”。在道教符號體系中,真形圖更抽象地表現出一種“烝生之炁像”,即表現為一團“真炁”之狀。這是中國藝術特別是繪畫、書法之所以強調“氣韻”之美的文化邏輯🤾🏼‍♂️。因為💂🏼‍♂️,“氣韻”作為一種普遍的藝術美學表達🙋🏻,實質上就是根源或基於“道”與“真形”的生命本體思想及其符號形式的結果🍷。最典型地體現即中國山水畫。研究表明😱,中國山水畫的起源與道教山嶽真形圖具有密切關系,六朝時期的道教山嶽真形圖的繪製,對中國山水畫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方法基礎。因此,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道教真形圖本身也形成為一種特殊的繪畫類型,並被稱為“秘畫珍圖”,為歷代文人史家所記載和稱頌★。其中,唐代的青城山道士張素卿就是把真形圖加以藝術化的傑出代表🍐。張素卿在青城山所繪五嶽、四瀆、神仙真形圖等,受到後世文人高度推崇和贊頌🎉,被視為“畫中之極致”。更值得註意的是,張素卿及其弟子🥣,似乎還形成了一支青城山的道教畫脈。其傳承歷史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道教真形圖及其思想🙇🏼‍♂️,確實是支撐和塑造中國繪畫特別是山水畫的文化背景資源🙍🏻。研究表明🍌,中國山水畫不僅在隱形結構(水火之爐)、美學原則(自然為上)取法於“道”和“真形圖”💆🏼‍♀️,而且在繪畫實踐上,亦與修道🤹🏼‍♀️👐🏽、修真的“存思法”不無合轍一致🤷🏼‍♂️💃🏻。要言之,道教真形圖確實作為中國古代繪畫、書法藝術的文化原型而存在。在古代中國的藝術歷史上,道教真形圖不僅自身顯現為一種“藝術”類型🏊🏻‍♂️🧘🏻‍♀️,更是塑造和生成中國古代藝術原則及其形態的根柢和源始力量。

    四位老師的匯報之後,與會老師及學生對幾個課題產開了熱烈的探討並就四位老師們匯報中提出的幾個問題做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進一步推進相關課題的繼續研究👰🏽‍♀️。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