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傳統武術‘即象即身’的哲學認識論研究”開題報告紀要

發布時間:2018-11-15瀏覽次數:169

2018年11月10日上午9🏄🏼‍♂️:00-11🤤:00🤽‍♂️🚈,體育與健康學院教師張震博士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8CTY002)開題報告在閔行校區實驗C樓307會議室召開,學院黨委書記汪曉贊主持,南京體育學院楊國慶校長為開題主席,《體育與科學》主編程誌理編審為開題副主席👨🏻‍🎨,參加此次開題的還有:《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編輯部的孔垂輝副編審🔉、《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的李愛群副編審、北京教育學院的孫科教授,我院的楊建營教授🧢、高強副教授、馬德浩副教授🎧,以及學院的部分老師和同學們。

開題報告議程主要包括:1.我院黨委書記汪曉贊致歡迎詞、介紹開題主席楊國慶校長;2.開題主席楊國慶校長介紹參加開題的諸位專家學者;3.項目負責人張震博士介紹課題的主要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的主要內容;4. 與會專家學者提出問題和建議;5. 主席楊國慶對課題提出總概性意見和建議;6. 汪曉贊書記致結束辭。

首先👩‍👩‍👧‍👦,張震博士對課題的核心詞“即身即象”的哲學來源向諸位專家作了介紹,闡釋了中國哲學中“象”的內涵以及“象”與“身”互感的本質,由此引出:中國古代武術家在寫作武術典籍時所使用的“象化的語言”如何將他們武術訓練和搏擊時獲得的身體知識記錄下來並能夠被後來的研究者“身體所理解”🐩。介紹了武術家的“身體寫作”留存和顯現本來難以言明的默會知識何以可能的論證路線、邏輯和主要要的方法論。

隨後🤲🏽,與會諸位專家提出了各自的問題和建議🤞🏿。《體育與科學》主編程誌理編審認為,該研究很有意義🧝🏿,具備跨學科的學術價值🙍🏼‍♀️,能夠以傳統武術為載體和切入點🛢,將中國古代的身體認識論真正顯發出來,彌補古代哲學真正意義上的認識論的不足;他建議🏌🏽‍♀️🚵🏿‍♂️,在課題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應當跨出哲學的話語模式,真正從武術的體育屬性和研究視域出發,這樣才能讓武術知識的論證具有一種本體維度的意義🏢,而不是成為哲學研究的對象🫰🏽𓀕。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孔垂輝副編審指出:該課題核心的問題,是將中國武術的研究引向哲學層面的思考。在傳統中國人看來🪧,所有的學問都可以在哲學中找到正確的答案。所以,該選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意義。但這種研究的問題,就是成果將來不能成為純粹“哲學”的思辨🧑🏼‍🚒。因此,如何在這一思路下↕️,建構自己研究具體框架非常關鍵👩🏻‍🦲。要做好這個課題,每一個框架的標題很重要🈶。建議不要完全用傳統的哲學語言來表述標題。盡可能將哲學語言“現代化”和“當代化”🕵🏻‍♀️。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李愛群副編審認為,“象”與“體”對該而研究而言,是最關鍵的兩個字🐇,準確把握這兩個字的內在關聯😴,甚至決定了該項研究的成敗。她建議先梳理好有關身體的觀念如🤛,“身”、“形”和“體”等概念,進而以“身體入手”👩🏿‍🦳,找見“象”與“體”的關聯🦹🏻‍♂️。因為,中國傳統的身體觀念傾向於用“過程”而不是用實體語言來表達。身心之間是“兩極相關”而非“二元對立”的,雙方互為必要條件🙋🏻,也只有在互涉的情況下,身心才能夠得到理♥︎,才有了“象”在“體”中的意義。這裏的“體”它應該不單單是“身體”的意思,還應該包括“體悟”“體驗”“體察”等多元意義。正是這裏的“體”有了多元意義👷🏽‍♀️,就使得“象”與“體”有了內在的勾連👩‍🔧。

北京教育學院的孫科博士建議𓀘,應對項目的整體邏輯框架進行更加清晰的梳理🎅🏿🥧,以一以貫之的思路作研究,不要以“論文組合”的思維方式構架課題。

楊建營教授則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建議研究成果應與教學相互促進。高強副教授建議明確中國古代默知的概念🍞,將原本模糊的意義加以區分和整合。

隨後🧑🏻‍🎄👳🏽‍♂️,楊國慶校長對本課題進行了總體評價🏩,認為本研究具備在理論上有所貢獻的同時與實踐結合的潛質。他從訓練學角度指出⛳️,可以借鑒哲學家波蘭尼“默會知識”的實踐性🍟,進一步擴大該課題的價值廣度和維度。最後,汪曉贊教授作了總結發言和致辭🏊。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