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論德行詮釋學
報告人:潘德榮 教授
時 間:9月19日(周六)13:00
地 點:閔行校區人文學院5303
點評人🌡:賴賢宗 教授(臺北大學中文系)
報告人簡介👯♂️⁉️:
潘德榮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系學位委員會主席🙇🏿♂️。兼任涵靜書院院長、普陀山佛學院教研實踐基地主任、華師大詮釋學研究所所長。曾任華師大哲學系主任🪘,兼任瑞士Luzern大學“哲學與智慧”講座的客座教授👮🏽。
報告內容提要:
對語言的詮釋之思考起源於古希臘哲學↔️、特別是亞裏士多德詮釋思想🚆🧔🏿。它在漫長的聖經解經學發展過程中得以深化、體系化,到了德國浪漫主義哲學家施萊爾馬赫那裏,才形成了現代意義上詮釋學。現代詮釋學的兩個向度🪁,即方法論詮釋學和本體詮釋學,發展至今,均已裹足不前。詮釋學何去何從?在潘德榮教授看來,只有借鑒中國古老的詮釋傳統⚀🦻🏿、尤其是孔子的《易經》詮釋的理念🚣🏽♀️,在更高的層面上整合中💶👕、西詮釋思想資源,才能推動詮釋學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新型的當代詮釋學形態🧑✈️,潘德榮教授稱之為“德行”詮釋學。